
牽牛花(旋花科牽牛屬花卉)
一般指牽牛(牽牛屬植物)
牽牛屬旋花科牽牛屬,一年生纏繞草本。這一種植物的花酷似喇叭狀,因此有些地方叫它做喇叭花。種植牽牛花一般在春天播種,夏秋開花,其品種很多,花的顏色有藍、緋紅、桃紅、紫等,亦有混色的,花瓣邊緣的變化較多,是常見的觀賞植物。果實卵球形,可以入藥。牽牛花葉子三裂,基部心形。花呈白色、紫紅色或紫藍色,漏斗狀,全株有粗毛。花期以夏季最盛。種子具有藥用價值。
牽牛在中國除西北和東北的一些省外,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。 本種原產熱帶美洲,現已廣植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。
形態特征
一年生纏繞草本,莖上被倒向的短柔毛及雜有倒向或開展的長硬毛。葉寬卵形或近圓形,深或淺的3裂,偶5裂,長4~15厘米,寬4.5~14厘米,基部圓,心形,中裂片長圓形或卵圓形,漸尖或驟尖,側裂片較短,三角形,裂口銳或圓,葉面或疏或密被微硬的柔毛;葉柄長2~15厘米,毛被同莖。
盛開的牽牛花
繁盛的牽牛花
生長習性
順應性較強,喜陽光充足,亦可耐半遮蔭。喜暖和涼快,亦可耐暑熱高溫,但不耐寒,怕霜凍。喜肥美疏松土堆,能耐水濕和干早,較耐鹽堿。種子發芽適合溫度18~23℃,幼苗在10℃以上氣溫即可生長。
繁殖方法
牽牛花蔭果成熟期不一,且成熟后易開裂,應隨熟隨采。茹果采下置室內陰干,開裂后取出種子,貯藏于陰涼干爽處。江南暖和地帶可多季播種,長期觀花,但以秋播春花和春播夏花為主。北方地域為早開花,可在溫室或大棚內春播育苗,育苗天數35~45天。
栽培技術
育苗
牽牛花子發芽溫度為20~30℃,一般在四月末五月初播種(南方還可以提前),按品種分行播在細沙土苗床中,濕度適中時大約10天左右萌發。大約再過10天左右,子葉完全張開。待真葉剛剛萌發時,就應移栽入小盆中,過早苗弱,過遲傷根,都不利于以后的發育。小盆上應作好標記,注明品種。
澆水施肥
盆栽用土可選用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,用腐葉土4份、園土5份、河沙1份配成,并在盆底施入少量骨粉做基肥。上盆1周后開始施稀薄液肥。
剩余期間每2~3周施一次稀薄餅肥水或復合肥。孕蕾期噴施1~2次0.2%磷酸二氯鉀水溶液,則花大色艷。澆水要勤,特別是夏季澆水要充足,但盆內不能積水。牽牛花喜陽光,應放在庭院向陽處或南向陽臺上或窗臺上培養。
物種分類
牽牛花約有60多種。常見栽培的有以下三類
裂葉牽牛。葉具深三裂,花中型1~3朵腋生,有瑩藍、玫紅或白色。
圓葉牽牛,葉闊心臟形,全緣,花型小,有白、玫紅、瑩藍等色。
大花牽牛,葉大柄長,具三裂,中央裂片較大,葉易長具不規則的黃白斑塊。花1~3朵腋生,總梗短于葉柄,花大型,花徑可達10厘米或更大,原產亞洲和非洲熱帶。本種在日本栽培最盛,稱朝顏花,并選育出眾多園藝品種,花型變化多樣,花色豐富多彩,各地廣為流行。
主要價值
除栽培供觀賞外,種子為常用中藥,名丑牛子(云南)、黑丑、白丑、二丑(黑、白種子混合),入藥多用黑丑,白丑較少用。有瀉水利尿,逐痰,殺蟲的功效。
醫藥記載
蒙藥 胡恩達干-其其格:種子用于腹水,腹脹便秘,蛔蟲癥《蒙藥》。(《中國民族藥志要》)
種子(牽牛子):苦,寒。有毒。瀉水通便,消痰滌飲,殺蟲攻積。用于水腫脹滿,二便不通,痰飲積聚,氣逆喘咳,蟲積腹痛,蛔蟲病,絳蟲病。(《中國中藥資源志要》)
花語
牽牛花的花語:名譽/愛情永固
牽牛花花寓意:年長女性引誘年少男性。古有老牛吃嫩草這一說,今有老草牽嫩牛相對。見到類似女子,你可以說一句:哎喲,你是牽牛花吧”。
傳說
牽牛花有個俗名叫“勤娘子”,顧名思義,它是一種很勤勞的花。每當公雞剛啼過頭遍,時針還指在“4”字左右的地方,繞籬縈架的牽牛花枝頭,就開放出一朵朵喇叭似的花來。晨曦中人們一邊呼吸著清新的空氣,一邊飽覽著點綴于綠葉叢中的鮮花,真是別有一番情趣。
標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