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物種介紹:飛燕草,又名翠雀 、 小鳥草 、海亮草,飛燕草屬于毛茛科,多年生草本花卉植物 。耐旱 、耐寒 、耐半陰環境 , 喜涼爽氣候 ,忌高溫炎熱。因其花色繁多 ,花形美 ,既能獨植 ,又可成行栽培 ,是較好的切花材 料和背景材料 ,觀賞價值很高。
一:生長環境介紹
飛燕草生產上分為小 葉矮生 品種和大葉高稈品種 ,株高 4O~180cm。莖直立 ,葉基生 ,基葉具長柄 ,上部葉無柄 ,互生 ,掌狀深 裂或全裂 , 緣具缺刻狀齒 。葉及柄密生 白色柔毛 ,葉呈旋轉式隨莖生長點周圍生 ,頂生花序后不再生葉。側芽自葉腋生 ,長勢較主枝弱。側芽所生數量依品種和水肥有關 。生長期喜涼爽半陰氣候 ,忌強光 、高溫 、高濕和干燥 ,較耐寒 ,露地可安全越冬 。
二:種植技術介紹
1、繁殖方式
(1)播種繁殖
大葉高稈品種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為宜,小葉矮生品種以11月中上旬至12月上旬播種為宜。采用泥炭、椰糠、珍珠巖和蛭石粉播種。
播種基質pH調整至6.0~6.5,EC值0.5-0.8。播種前用廣譜性殺菌劑對播種基質進行消毒。用苗盒或其他適宜的容器裝填基質,厚度5cm,抹平表面,補足水分后待播。種子撒播后蓋玻璃板保濕,幼苗培養室控制在20度左右,5~8d可發芽,14d左右出苗。當苗高達2—3mm時,覆蓋蛭石粉2mm左右,出苗后移至溫室生長,溫度控制在10~30℃,濕度控制在基質最大持水量的60%~75%。出苗后5d即可施肥,以稀薄液肥為主,EC值控制在0.5-0.8,N、P、K質量比為3:1:2,5—7d施用1次,每隔10—15d噴1次低毒廣譜性殺菌劑預防病害。
(2)分株繁殖
多在秋季種子采收后進行。選剛萌發或出土的幼側芽,挖開母株根部一側土壤,選定適當切割位置用利刀帶部分母根切下,噴水裝入容器,盡快在溫室內移栽人裝有處理好的泥炭土的花盆中。白天適當遮陽,控制溫度在18-22℃,夜間保溫,以促進傷口愈合和新根生長。該期水分管理特別重要花盆內泥炭土內水分維持在最大持水量的75%左右。30d后調查成活率,轉入正常管理至次年春季定植。
(3)種苗定植
一般在海拔2000~2200m地區生產,定植時間以4月中,下旬為宜。飛燕草生產用苗要求植株長勢、株型、葉型、葉色、花色、花型、花期的一致性。所以在育苗和生產田花期,要對種株進行多次挑選,清除不符合特性的植株。在小拱棚中進行雜交生產。
一般拱棚長20m、寬6m、高2.2m,面積0.013hm。,附近須有灌溉水源。提前扣棚、扣22目紗網防病蟲害。及時整地、施基肥、施農藥、起壟。水溝寬50cm,壟寬50cm,壟高15cm,覆膜。父母本株數按1:1左右,株距30-35cm,1膜2行分開定植。可以將父本定植于邊行。定植時打穴,脫去花盆,穴內放顆粒殺蟲劑,定植后灌殺菌劑溶液。種苗拉運、定植過程要防止品種混雜,父母本行壟要掛品種牌。一般可定植大葉品種母本280株,父本250株;小葉品種母本350株,父本300株。灌水后5d左右要對水塘及時松土,用廣譜性殺菌劑配藥土封膜口和正苗。
(4)病蟲災害防治
飛燕草主要病害有根莖腐爛病、灰霉病、葉斑病等。根莖腐爛病以預防為主,間隔10—15d噴1次72.2%普力克500倍液,或間隔10—15d用50%病根速旺500倍液灌根,幾種藥劑應按使用劑量輪換使用,以提高防效。灰霉病、葉斑病的防治方法是:夜間定期密閉大棚,用60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~600倍液、50%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—1000倍液,或40%多菌靈粉劑500倍液,提前噴霧預防或于發病初期噴霧,特別是葉片背面也要噴到藥液,間隔715d噴1次,連續防治2—3次,幾種藥劑輪換使用防治效果更佳。防治期間應及時將病株、病葉等帶出溫室妥善處理,并做好溫室大棚的通風降濕工作。
飛燕草蟲害有菜蛾、菜青蟲、潛葉蠅和蚜蟲等。可間隔10—15d用500~800倍菊酯類殺蟲劑噴霧防治。日落后密閉大棚,用10%乙丙威煙劑、棚蟲煙斃等熏蒸。防治根部蟲害時,可在初次灌水后在種苗根莖部放3%甲拌磷顆粒劑1O一20粒,或5%呋喃丹顆粒劑l0~2O粒,30d后根據蟲情可再次施藥。
(5)采收
飛燕草母本花從雜交授粉至果實成熟需要35-45d。約在8月上旬至9月下旬,果實由綠轉為黃褐色,果皮頂部開裂,果實底部的種子色澤變深時即可采收。成熟期不一致,分批采收,2—3d采收1次。采收后的果實后熟2-3d取籽,在陰涼干燥的環境中風干。種子干燥精選后,大葉品種用18目、小葉品種用22~24目方孔篩篩選。
標簽: